早些日子看了這篇Forum的文章,覺得很有啟發性,也很有共鳴(跟我的鋼琴老師說的很類似呢!),想跟大家分享.
版權問題,我不全篇抄錄,請你們點擊連結看全文,但我想抽幾個要點談談。
討論問題1:
我常常很想能夠自由地彈輕快的歌曲.
但又覺得好像怎麼也jump不出只會彈一兩種模式的框框. 想要學習多一些的pattern, 又好像找不到適合的書來跟著學. 就像讚美之泉的新專輯裡有幾首
. "常常喜樂", 我就不知道該怎麼彈才能彈出那個味道.
版主的回應:
一、你彈的是一首歌,還是一首歌的節奏?
要輕快得起來,很重要的一個關鍵在於你彈了哪些東西。傳統的司琴法教導我們要彈奏主旋律,要表現一首歌。但想要輕快的話,在你腦中想向要彈奏的東西可能要換一下,讓我們把主旋律丟掉、把歌丟掉,我們現在要彈奏的只有「節奏」與「和弦」。
我的感想:的確, 如果你要表現詩歌的情緒(什麼「喜樂地」、「莊嚴地」),必須要留意一下風格,而風格與節奏及和弦高度相關,如果你太著意主旋轉,限制就多了. 然而,是不是可以「把主旋律丟掉」? 又不然.因為你的節奏是要配合旋轉,你挑的音也要配合,才不致撞音或錯誤引導會眾,最基本的要求是:不要錯誤引導會眾。
二、彈奏樂器要講究韻律。
彈奏樂器要講究韻律。韻律不只是音樂的旋律與節奏而已。還有你整個身體的韻律,或許可以算是一種舞蹈或肢體表達吧!記得我小時候學琴的時候,老師都教我,腳不要動,不要打拍子;身體不要搖來搖去。好像這樣彈起琴來才像紳士淑女。但是每次去看鋼琴演奏會,老師這樣的教導就會產生矛盾,因為台上的演奏家無論彈的是爵士、搖滾,還是現代、古典、浪漫的曲目,他們都會不自禁的搖晃身體,有時候腳也會打拍子等等。那為什麼我彈琴時就一定要像無敵鐵金剛,抬頭挺胸,雙腳與肩同寬?
身體的韻律很重要,也大幅度影響了我們彈琴與觸鍵的輕重. 選一首慢的歌,然後把身體往左邊傾(屁股要像釘子一樣釘在椅子上,不移動!然後身體傾向左)。你會發現彈法不變,但是左手的彈奏卻會不自覺的重了一些些,但是在左傾的更嚴重而誇張些,你會發現左手慢慢使不出力了,反而右手可以彈出比較大的音量。反之,如果你往右邊傾,會有相反的效果。同樣的,身體往前傾一點點,你的觸鍵會重一些,但再多傾一點就會開始難以施力而觸鍵變輕了。身體往後仰呢?往後仰一些你的觸鍵可以變得很有力,但多仰一些,你就會越來越難觸到鍵,所以越彈越輕…
我的感想:彈了這麼多年琴, 我卻只在上年才開始有以上的覺悟. 原來彈琴不只是用眼耳手腦,還有整個身體,身體的韻律對於彈出來的音色、感情是很有影響的。記得多年前我轉換鋼琴老師,第一課試彈了一段給她聽,聽畢她說:「技巧和流暢度都可以,但是欠缺了感情。」直至去年,看了點小書,才知道指上的力度、音感不單是雙手(和手臂)的工作,與整個上肢都有關係(甚至有說「望的方向」也有影響).
如果你也遇到這個「彈起來硬硬的」問題,不妨想想是否跟身體的韻律有關係。試試放鬆自己,讓身體隨音樂的情緒和節奏擺動。
最後,想要在節奏上有變化,首要之務就是你有一顆充滿變化與創意的心。如果我們都在倚靠pattern,那我們真的很難有所謂真實的「變化」,因為這些變化也只不過是別人變好了給我們用而已。
我的感想:這是一個有關Pattern的迷思,也是不少司琴彈伴奏時遇到疑問– 是不是掌握了一定數量後的Pattern, 我們就可以戰無不勝,彈所有詩歌都遊刃有餘?為什麼教伴奏總是教Pattern?
以寫文章打個比喻,我覺得pattern好像基本的句式,所以是要學.但你不會一整篇文章都是同一個句式,文章有「起承轉合」,歌曲也一樣! 有時候用一些pattern,是要帶出節奏,也給予人一種consistent和穩定的感覺,但如穩定「過了頭」就容易沉悶了。另外,我們也習慣有manual, 凡事按著一個formula做, 穩妥、保險、省力! 其實, 要彈到詩歌不太難,要彈好它卻是不容易。你可是要把它的「起承轉合」都思量一番,自己再設計個彈法。這中間就要考究版主所說的創意和音樂感了,也是需要時間累積的功夫。
我們可因應歌曲的旋律和風格去設計 pattern, 而不是總要想把pattern套用在詩歌上,兩者在概念上是有分別的。
版主提出了兩個練習音樂感的要點,我很同意 –
一、聽力:
聽力講的不只是你聽得出來別人的CD裡面有輕快的彈奏,還需要你聽得出來他彈了些什麼。或許一開始你只能聽得出一個輪廓,聽得出10%,但隨著你在這上面有更多的操練(ㄟ!當然就需要時間的累積囉!),你能慢慢聽出20%、50%...100%。也有可能你一開始聽比較簡單的彈奏能夠聽得出50%,而比較複雜的彈奏只能聽出10%,不過這些都不打緊,重點是你要開始「操練你的聽力」。
二、愛變化與敢變化
…什麼是音樂的sense呢?可能我們要先來瞭解一下究竟音樂是什麼。聲音,其實就是一段可以被我們聽到的震動頻率。而音樂呢?就是一些聽起來對我們有意義的震動頻率的堆疊、規律出現或者融合。而如何堆疊這些震動頻率?如何使這些震動頻率規律的出現或者加以融合?就要我們去加以控制與變化。傳統的音樂教育講究的是要我們學習加以「控制」,好讓我們今天也能夠彈奏出幾百年前作曲家所創作出來的頻率堆疊方式,這是很好的「技巧」訓練,但純粹只是「彈奏技巧」而已。以鋼琴來說,這樣的訓練只訓練了我們的「指頭」與視譜用的「眼睛」,卻沒訓練我們用來聆聽音樂的「耳朵」與我們用來創作音樂的「大腦」或「音樂感」。
告訴你我彈琴什麼時候開始有大轉變的,大概是在我剛上高中的時候吧!有一天我看到一個小男孩在玩他手上的金剛玩具,他很清楚這個玩具哪裡的拳頭可以彈射出來,哪裡的機艙門可以打開,哪裡可以凹可以折,哪裡可以變形。於是我想起我自己作小男孩的時候,我也有這種金剛玩具,我也知道那個金剛玩具每一個關節可以做出的變化,我還會自己發揮創意把他變成一個怪模怪樣。於是我想,為什麼我與這個小男孩能夠把這些玩具完得這麼「徹底」呢?因為我們把他當玩具,通通都摸得熟熟的!我赫然發現,我與鍵盤之間並沒有這種感情,鋼琴的黑白鍵好像一直是我的「功課」而不是我的「玩具」。你知道,功課就是做好就好能應付交差了事就交差了事。小孩玩玩具卻不是這樣,一玩再玩,百玩不厭,作為一個大人的我而言,我真無法想像那個小男孩為什麼可以把這麼呆板無聊的一個玩具玩得這麼透徹與高興,不過我自己作小朋友的時候好像也是這樣。我瞭解了,我沒有把我的鋼琴變成我的玩具,所以我跟這些鍵盤不熟!我不知道他們的性能與差異。從那天起,我開始把鍵盤當我的玩具。玩得不亦樂乎!我愛怎麼玩就怎麼玩,亂玩一通!一開始我只能改編所有我會的古典樂曲,別以為改編很難,你只要把所有的音全部高八度彈,就有完全不同的妙趣了,但這麼簡單的改編,以前卻是「禁忌」!!!你也可以低八度彈,你很自然就會把同一首歌彈得慢些(因為低音會混在一起),然後彈得像「大象」一些(高音你很自然就會彈得跳動而可愛一些,向music box的感覺)。就這樣,我完全放開了,把我的鍵盤當玩具。很多時候我的朋友看我彈琴,都驚訝的說「每次看你彈琴,好像每一個琴鍵你都用得到,為什麼我都只能集中談著鋼琴的中央幾個鍵呢?」我想,我之所以會這樣彈奏,因為我把鋼琴當我的玩具玩了吧。
我的感想:對我來說,練聽力真是難功課。我目前的練習就是聽MP3來分辨和弦、baseline和旋律、fill-in等。有時反覆聽幾個小節十多二十遍,還是抓不出來。老師卻是能一面聽mp3一面把baseline 彈出來,我問他怎麼做到,他說:小心聽,多練習,漸漸你聽到不只是一條track, 而是一層層的音樂.我現在還是很努力追求這個「一層層」的境界。的而且確,多聽好的作品,先欣賞好的作品,再剖析原因,然後模仿變化,才能有更多的吸收。
至於「愛變化與敢變化」,這也是彈伴奏有趣之處。所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要樂在其中,你就會多探討多變化。古典鋼琴是要對譜子彈,講究準確(而準確不外乎練習),但自由伴奏講求創作,每一次彈都可以不同,創作就是趣味之處。其實每首歌都可以有不同的學習點,很多時在鋼琴課完後, 老師會說句:「這首歌很好玩,你彈彈看」。我想:這個「好玩」,大概就是被主所指的「把鋼琴當我的玩具」。所以,司琴們,不要把伴奏看成你的「功課」,把它看成一門有趣事宜,多試、多想。
哪要怎麼樣才放開懷抱,自由地彈呢?受古典鋼琴訓練的我們「總得有個譜」呀? 我的一個小經驗是,把歌譜放在一旁,甚至是把詩歌放在一旁,挑一個chord progression [e.g. In D Key, play Gmj7, F#m, Bm7, Em7, G, A7, D, 很好聽的呢], 自己一面彈,一面自由地隨心創作旋律,沒有了主旋律的限制, 你可能就會更自由一些了!
好了,就說這些,希望遲些還可以有時間寫寫其他有關司琴的題目。
From Euge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