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18日 星期四

司琴給司琴的話

前言:這是一篇寫了很久很久才完成的分享文章 – 始於2009年9月提摩太司琴聚會之後,終於在2010年3月寫畢。因此內文有關時間的提述可能不準確。

  知不覺,我在提摩太團幫手領詩和當司琴已有數年了,領詩和司琴是相關但又不同的事奉,很難說得上哪一樣較為喜歡。然而,當司琴的準備和付出,一定是較為多的。很想藉此機會和大家分享一下當司琴的歷程和感受,藉此鼓勵一下現職和未來的司琴。

我的司琴路
和很多人相似的是,我也是自小學琴。從前我練琴的態度是:可以向老師交代到 「有練過」 便算,到中六時考7級,剛好合格,之後便放下了。

我在2000年時參加北宣的馬其頓團時,覺得當時司琴的姊妹真了不起:明明只得那麼一行音符(甚至只有chord),怎生變出這麼多東西?真是有夠神奇。心裡羨慕,卻只怪自己早年不努力,根底不好,是只有羨慕的份兒了…

後來,一位姊妹告訴我:伴奏是有竅門,是有得的學的!於是,在2003年,我開始在一個音樂中心學和弦伴奏。我也沒有想過要在團契當司琴,只要在家裡可自彈自唱就心滿意足了。當時的老師也有鼓勵我試試在團契幫手,但我就是怕,只在逼不得已的情況下(例如沒有其他幫手)和大量練習後才敢(肯)出場。現在回想起來,如果早一些大膽點兒出場,也許當時的進步會更快。我學了約兩年,覺得再沒什麼進步,心想:也許只能如此了,只怪我的根底不好呀…就停了學,「改行」學結他。但有時候,也有人找我彈彈兒童主日學,在此謹多謝Saga為我提供一個壓力少的出場機會。

後來,約拿單團拆出了提摩太團,一些老經驗的司琴也分在兩個團契,新的提摩太團公開招募司琴,我也忘記為什麼有膽子報名(一定是 「神推」!),總之就是報了! 要出場就有壓力,就拼命練,就努力想怎麼樣彈效果更好。更多的出場經驗,就更體會「人誰無錯」 (最要緊的是不要 「彈斷」!), 心情放鬆些,又彈得順一些。印象很深的是,有一次彈畢,導師問我: 「你好像彈得比以前好,是不是在學琴? 」 我有些意外,因為我當時已停了學琴,原來,實戰對我進步的影響是更大的!這是為什麼我常常鼓勵弟兄姊妹:不要怕彈得不好而不出場!因為出場的經驗實在是很寶貴,且是沒有substitute的!

我雖然沒有學琴,但一直有彈琴,也收集很多歌譜,因為我就是喜歡自彈自唱,那是我和神的一個相處時間。之後的一個轉捩點,是大約一年多前去教會司琴培訓中心(Church Pianist Training Centre, CPTC)上有關配chord的課程,老師講解有關和弦的樂理和一些彈奏竅門,是我前所未聞的,音樂的世界的確是浩瀚無邊際的!2008年9月,我再開始學琴,現在,我對每一個學琴的星期六都充滿期待!

分享了這麼多,我最想說的是: 我以前從來沒有想過自己可以當司琴,我以前也沒有想過自己可以彈到今天的程度。但神是這麼地祝福和使用我。到今天,我覺得還有很多很多東西未學,我盡量不去與人比較,只問自己,今年是不是比去年好了?去年是不是比前年好了?神給我的「他連得」(talent),是否有好好用來榮耀祂? 我不知道神給我的「他連得」到底有多少,但我會盡力去探索有多少,又或者,神會按情況給我加增!

葉錫安先生的勉勵

早幾個月前參加了CPTC的一個workshop,中心的總監(也是創辦人)葉錫安先生有幾句的分享很觸動我,他說: 「如果你彈/學琴是為了人的緣故,為了滿足做司琴的事奉,遲早是會枯乾 (get dry)。」 有點玄是不是? 我自己對這話的理解和感受是:如果你的學習和練習是為著在事奉上滿足人的需要,你早晚是會累,會失去熱心的。但如果你的學習和練習是為著榮耀讚美神的緣故,你會有一種持續的動力和熱情 – 因為你是以神為樂,不是以人為本。無疑,團契需要司琴,出場需要練習,這些都是進步的動力,但我更喜愛的是和弟兄姊妹練詩後的喜樂,在發掘到新彈法的喜悅,最最重要的是 – 在彈奏時感受詩歌給我的感動。有些時候,我沒有練習要交給老師的「功課」,卻反覆彈奏一兩首當晚特別有感動的詩歌,以致於夜深,還有一些 「不捨得去睡」的感覺。回想我在中學時代學琴,這等情況從未發生過,那個時候,是在數算:練了也有30分鐘,可以收工了吧…。我想,葉先生這番話,不只適用於司琴的事奉,也同樣適用於其他事奉崗位 -- 要定睛在神身上,不要定睛在人的讚美/肯定上。

葉先生也分享了彈琴的三個 「度」 – 深度,進度,程度。 他說:當司琴先要有「深度」,即是正確的事奉心態和良好的靈命。有了 「深度」。再在學習中追求 「進度」, 之後自然就有 「程度」了。我對這番話也深以為然。

對進度的追求

這幾年來,我對追求「進度」 的最大體會是 –

(1) Challenge yourself!
有時我們對某些伴奏的彈法已經很掌握了, 覺得也算夠用了, 就很容易彈來彈去都是一個樣子 – 歌曲雖然不同,彈法卻還是一樣,別人聽去還可以, 自己卻也覺得有點膩, 但又不知道怎麼可以變個樣兒,有沒有同感?

其實,沒有新的刺激,的確很難有新東西,以下再說可以在哪找新東西。第一首要的是,不要低估自己,我們就是在挑戰自己中進步。記得早些時候,團契週會講論leadership,講員引述了一句 “ A man’s reach should exceed his grasp”, 道理也是一樣。

(2) 求 「精」
我以前學琴的老師都很易讓我「過」,教一首歌,彈得也算流暢也就可以了。一年前再學琴,新的老師在很「小」的地方也會挑出來 – chord 走掉了第3音,要彈的7th漏掉了,走了1/16拍,不夠拍,撞音了…有一次他跟我說:音樂是一門藝術,不仔細就不是藝術了。且勿論藝術是不是一定要仔細,但這話卻對我有很大提醒。有些弟兄姊妹也知道,我的工作涉及很多文字工作,我對錯別字,格式等要求很嚴格,真是多了一個space都能找出來,可我為什麼在彈琴上這麼 「求其」? 我也記得在youtube上聽到一位著名鋼琴教育家的一句話: It is the small things that make a big difference。 所以, 不要「求其」, 要求 「精」!

(3) 勤!
"Practice makes perfect" 這句話是舊,卻又何其真實!前陣子得獎的紀錄片「音樂人生」, 主角KJ Wong才華橫溢,被冠以「天才」,但他卻說:「不要叫我天才,因為你不知道我所付出的。」 當然,司琴並不是要做音樂天才,但要求進步,練習不但要「精」,還要多且廣 -- 「多」是指長時間的練習,「廣」是指廣泛多種類的材料。

想變?

好,再稍稍分享一下如何找新刺激 -

(1)學
如果你有點心急而又有金錢時間,最直接的方法是學琴,進步最快最多。但找對老師是非常重要的,會事半功倍!另外,不要介意一定要學彈詩歌,你可以學彈pop, jazz, 有關的技巧可一樣適用於彈詩歌。事實上,商業化的流行曲往往較教會詩歌更sophisticate (因為要賣錢嘛),在音樂上有更多值得學習的地方。
(2)聽
大量、廣泛且仔細地聽!CD內的音樂都是經過精心編排,你可以留意他們用什麼melodic lines 來做 fill-in, 節奏的運用,樂器的配搭,段落的轉折等。有心機的話,模仿一下,寫一下"豆豉"。 到要用時,就"不會吟詩也會偷" - 偷橋是也。同樣地,不用限制自己聽的音樂必須是詩歌。

另外,你也可以留意一下別的司琴如何處理詩歌,不過不要太分心,把敬拜時間變成學琴時間。

(3)問
有機會與其他司琴合作時,不妨多交流一下如何處理樂曲-使用什麼pattern?如何在進入chorus時把氣氛推上,如何轉接repeat chorus? 默想彈什麼好? 在交流中互相學習。

(4)練
這裡提的「練」不是「見chord隨手彈伴奏」那種彈法,而是「睇譜逐粒豆豉彈」的練習!基本上,學古典鋼琴的人必經這種「睇譜逐粒豆豉彈」的訓練,曾幾何時,我對著A, B, C, D (chord)的譜O咀, 但掌握了彈chord後,就不再睇豆豉譜,甚至有些抗拒沒有標chord的譜,原因很簡單 - 捨難取易。 「睇譜逐粒豆豉彈」是很花時間練的!但是,近一年來,我挑了一些讚美之泉的伴奏譜(即是書最後面的全譜)來彈,發現有很多益處 -

(a) 學習編排-歌曲的情緒有起伏(很多時由平靜而入到chorus變激昂),譜子就清楚表達如何彈奏這些變化,你可以套用在其他歌上;

(b) 彈伴奏久了,你可能會跌入一種規律,用的都是同一種彈法,而且多是很舒服順手的彈法。按譜子練可以挑戰自己超過這規律,彈些自己平時不會「順手彈到」的pattern/彈法,並把它們吸收成為日後的「順手彈」。

結語

變幻原是永恆,而神總是有豐富的供應。數年前拆出了提摩太團,造就了幾位新加入的司琴。今天,她們都一個一個地成為阿太(甚至是阿媽) 。相信不久將來,提摩太團也會「開枝散葉」,拆出夫婦小組/團契。我們的團契當中應該有不少有懂得彈琴的弟兄姊妹還沒有站出來,我衷心希望更多的弟兄姊妹會有感動,大膽踏出來作司琴的服事 – 不是單為滿足團契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在事奉中因敬拜神而喜樂,並與其他弟兄姊妹一起經歷成長。

我希望稍後再寫「司琴給領詩的話」,與負責領詩的弟兄姊妹分享一下司琴的限制,以促進雙方有更好的了解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