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5日 星期三

談 彈現代英文歌

司琴說,最怕敬拜隊挑現代英文歌,尤其是rock rock 地的快歌。對此,我非常有共鳴,曾幾何時,我也是舉手投降。記得數年前,敬拜隊挑了兩首現代英文歌,有結他有鼓,沒有譜只有chord,我總是越彈越走拍子,因為有結他和鼓的緣故,走拍子的情況十分明顯,彈的時候,實在非常氣餒。

數年後,我才恍然明白走拍子的原因--旋律中很多搶板的地方,我卻把它誤以為正拍(第一拍),也就是每節少了個八分一拍,累積下去就偷掉了很多拍子。那為什麼結他就不掉入這陷阱?這是因為結他很多節奏的設計本來就是off beat,因此就較易上手。

那要怎樣處理這類歌?

首先,要記得沒有捷徑(至少在熟習之前)。

先找個mp3,把旋律寫出來,這個習作讓你清晰每個小節的分界點。寫完後,你會清楚每個落chord的位置,也會看見歌中那些是重拍子(搶板位)的位置。這類英文歌的旋律很多時有一定的節奏pattern,好像排比句一樣,所以你可以因應旋律的節奏而創作或配合一些pattern。這類歌不需花巧fill-in,最重要的是提供穩定的節奏和和弦的支持。

這裡觸及第二個題目--chord support. 這類歌的旋律性往往不強,來來去去都是那幾個音(你試試清唱,寡得很),因此要有豐富的和弦,可是,網上的chord 譜往往是寫給結他的,先不説錯chord, 就算chord給寫對了,也往往省了sus, seven, major seven等的標示。那麼要怎樣加?這沒有一定,但如要很概括地說,major chord 可以加 ninth( 即是re音),例如c key 裡的major chord 有c major,F major, G major, 也就是說可以把這三個chord彈作C(9),F(9),G(9)。minor chord 可以加minor scale的第七音,即是說c key裡的D min, E min, A min都可以彈作D min7,E min7,Amin7. 9th chord 和min 7chord 都可以讓chord voicing 豐富一些,也會柔和、間接一些。如果你想要很rock 很爽的感覺,可能用triad chord(即只有1、3、5音)更好,你要自己試試哪一種chord sound比較適合該首歌。

From Eugenia

(p.s.這也是一篇寫了良久才完成的分享文章。)

2010年10月4日 星期一

文章分享 - 司琴篇

早些日子看了這篇Forum的文章,覺得很有啟發性,也很有共鳴(跟我的鋼琴老師說的很類似呢!),想跟大家分享.

版權問題,我不全篇抄錄,請你們點擊連結看全文,但我想抽幾個要點談談。

討論問題1:

我常常很想能夠自由地彈輕快的歌曲.


但又覺得好像怎麼也jump不出只會彈一兩種模式的框框. 想要學習多一些的pattern, 又好像找不到適合的書來跟著學. 就像讚美之泉的新專輯裡有幾首


. "常常喜樂", 我就不知道該怎麼彈才能彈出那個味道.

版主的回應:

一、你彈的是一首歌,還是一首歌的節奏?


要輕快得起來,很重要的一個關鍵在於你彈了哪些東西。傳統的司琴法教導我們要彈奏主旋律,要表現一首歌。但想要輕快的話,在你腦中想向要彈奏的東西可能要換一下,讓我們把主旋律丟掉、把歌丟掉,我們現在要彈奏的只有「節奏」與「和弦」。


我的感想:的確, 如果你要表現詩歌的情緒(什麼「喜樂地」、「莊嚴地」),必須要留意一下風格,而風格與節奏及和弦高度相關,如果你太著意主旋轉,限制就多了. 然而,是不是可以「把主旋律丟掉」? 又不然.因為你的節奏是要配合旋轉,你挑的音也要配合,才不致撞音或錯誤引導會眾,最基本的要求是:不要錯誤引導會眾。


二、彈奏樂器要講究韻律。


彈奏樂器要講究韻律。韻律不只是音樂的旋律與節奏而已。還有你整個身體的韻律,或許可以算是一種舞蹈或肢體表達吧!記得我小時候學琴的時候,老師都教我,腳不要動,不要打拍子;身體不要搖來搖去。好像這樣彈起琴來才像紳士淑女。但是每次去看鋼琴演奏會,老師這樣的教導就會產生矛盾,因為台上的演奏家無論彈的是爵士、搖滾,還是現代、古典、浪漫的曲目,他們都會不自禁的搖晃身體,有時候腳也會打拍子等等。那為什麼我彈琴時就一定要像無敵鐵金剛,抬頭挺胸,雙腳與肩同寬?


身體的韻律很重要,也大幅度影響了我們彈琴與觸鍵的輕重. 選一首慢的歌,然後把身體往左邊傾(屁股要像釘子一樣釘在椅子上,不移動!然後身體傾向左)。你會發現彈法不變,但是左手的彈奏卻會不自覺的重了一些些,但是在左傾的更嚴重而誇張些,你會發現左手慢慢使不出力了,反而右手可以彈出比較大的音量。反之,如果你往右邊傾,會有相反的效果。同樣的,身體往前傾一點點,你的觸鍵會重一些,但再多傾一點就會開始難以施力而觸鍵變輕了。身體往後仰呢?往後仰一些你的觸鍵可以變得很有力,但多仰一些,你就會越來越難觸到鍵,所以越彈越輕…

我的感想:彈了這麼多年琴, 我卻只在上年才開始有以上的覺悟. 原來彈琴不只是用眼耳手腦,還有整個身體,身體的韻律對於彈出來的音色、感情是很有影響的。記得多年前我轉換鋼琴老師,第一課試彈了一段給她聽,聽畢她說:「技巧和流暢度都可以,但是欠缺了感情。」直至去年,看了點小書,才知道指上的力度、音感不單是雙手(和手臂)的工作,與整個上肢都有關係(甚至有說「望的方向」也有影響).


如果你也遇到這個「彈起來硬硬的」問題,不妨想想是否跟身體的韻律有關係。試試放鬆自己,讓身體隨音樂的情緒和節奏擺動。

最後,想要在節奏上有變化,首要之務就是你有一顆充滿變化與創意的心。如果我們都在倚靠pattern,那我們真的很難有所謂真實的「變化」,因為這些變化也只不過是別人變好了給我們用而已。

我的感想:這是一個有關Pattern的迷思,也是不少司琴彈伴奏時遇到疑問– 是不是掌握了一定數量後的Pattern, 我們就可以戰無不勝,彈所有詩歌都遊刃有餘?為什麼教伴奏總是教Pattern?

以寫文章打個比喻,我覺得pattern好像基本的句式,所以是要學.但你不會一整篇文章都是同一個句式,文章有「起承轉合」,歌曲也一樣! 有時候用一些pattern,是要帶出節奏,也給予人一種consistent和穩定的感覺,但如穩定「過了頭」就容易沉悶了。另外,我們也習慣有manual, 凡事按著一個formula做, 穩妥、保險、省力! 其實, 要彈到詩歌不太難,要彈好它卻是不容易。你可是要把它的「起承轉合」都思量一番,自己再設計個彈法。這中間就要考究版主所說的創意和音樂感了,也是需要時間累積的功夫。


我們可因應歌曲的旋律和風格去設計 pattern, 而不是總要想把pattern套用在詩歌上,兩者在概念上是有分別的。


版主提出了兩個練習音樂感的要點,我很同意 –

一、聽力:



聽力講的不只是你聽得出來別人的CD裡面有輕快的彈奏,還需要你聽得出來他彈了些什麼。或許一開始你只能聽得出一個輪廓,聽得出10%,但隨著你在這上面有更多的操練(ㄟ!當然就需要時間的累積囉!),你能慢慢聽出20%、50%...100%。也有可能你一開始聽比較簡單的彈奏能夠聽得出50%,而比較複雜的彈奏只能聽出10%,不過這些都不打緊,重點是你要開始「操練你的聽力」。



二、愛變化與敢變化



…什麼是音樂的sense呢?可能我們要先來瞭解一下究竟音樂是什麼。聲音,其實就是一段可以被我們聽到的震動頻率。而音樂呢?就是一些聽起來對我們有意義的震動頻率的堆疊、規律出現或者融合。而如何堆疊這些震動頻率?如何使這些震動頻率規律的出現或者加以融合?就要我們去加以控制與變化。傳統的音樂教育講究的是要我們學習加以「控制」,好讓我們今天也能夠彈奏出幾百年前作曲家所創作出來的頻率堆疊方式,這是很好的「技巧」訓練,但純粹只是「彈奏技巧」而已。以鋼琴來說,這樣的訓練只訓練了我們的「指頭」與視譜用的「眼睛」,卻沒訓練我們用來聆聽音樂的「耳朵」與我們用來創作音樂的「大腦」或「音樂感」。



告訴你我彈琴什麼時候開始有大轉變的,大概是在我剛上高中的時候吧!有一天我看到一個小男孩在玩他手上的金剛玩具,他很清楚這個玩具哪裡的拳頭可以彈射出來,哪裡的機艙門可以打開,哪裡可以凹可以折,哪裡可以變形。於是我想起我自己作小男孩的時候,我也有這種金剛玩具,我也知道那個金剛玩具每一個關節可以做出的變化,我還會自己發揮創意把他變成一個怪模怪樣。於是我想,為什麼我與這個小男孩能夠把這些玩具完得這麼「徹底」呢?因為我們把他當玩具,通通都摸得熟熟的!我赫然發現,我與鍵盤之間並沒有這種感情,鋼琴的黑白鍵好像一直是我的「功課」而不是我的「玩具」。你知道,功課就是做好就好能應付交差了事就交差了事。小孩玩玩具卻不是這樣,一玩再玩,百玩不厭,作為一個大人的我而言,我真無法想像那個小男孩為什麼可以把這麼呆板無聊的一個玩具玩得這麼透徹與高興,不過我自己作小朋友的時候好像也是這樣。我瞭解了,我沒有把我的鋼琴變成我的玩具,所以我跟這些鍵盤不熟!我不知道他們的性能與差異。從那天起,我開始把鍵盤當我的玩具。玩得不亦樂乎!我愛怎麼玩就怎麼玩,亂玩一通!一開始我只能改編所有我會的古典樂曲,別以為改編很難,你只要把所有的音全部高八度彈,就有完全不同的妙趣了,但這麼簡單的改編,以前卻是「禁忌」!!!你也可以低八度彈,你很自然就會把同一首歌彈得慢些(因為低音會混在一起),然後彈得像「大象」一些(高音你很自然就會彈得跳動而可愛一些,向music box的感覺)。就這樣,我完全放開了,把我的鍵盤當玩具。很多時候我的朋友看我彈琴,都驚訝的說「每次看你彈琴,好像每一個琴鍵你都用得到,為什麼我都只能集中談著鋼琴的中央幾個鍵呢?」我想,我之所以會這樣彈奏,因為我把鋼琴當我的玩具玩了吧。

我的感想:對我來說,練聽力真是難功課。我目前的練習就是聽MP3來分辨和弦、baseline和旋律、fill-in等。有時反覆聽幾個小節十多二十遍,還是抓不出來。老師卻是能一面聽mp3一面把baseline 彈出來,我問他怎麼做到,他說:小心聽,多練習,漸漸你聽到不只是一條track, 而是一層層的音樂.我現在還是很努力追求這個「一層層」的境界。的而且確,多聽好的作品,先欣賞好的作品,再剖析原因,然後模仿變化,才能有更多的吸收。


至於「愛變化與敢變化」,這也是彈伴奏有趣之處。所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要樂在其中,你就會多探討多變化。古典鋼琴是要對譜子彈,講究準確(而準確不外乎練習),但自由伴奏講求創作,每一次彈都可以不同,創作就是趣味之處。其實每首歌都可以有不同的學習點,很多時在鋼琴課完後, 老師會說句:「這首歌很好玩,你彈彈看」。我想:這個「好玩」,大概就是被主所指的「把鋼琴當我的玩具」。所以,司琴們,不要把伴奏看成你的「功課」,把它看成一門有趣事宜,多試、多想。


哪要怎麼樣才放開懷抱,自由地彈呢?受古典鋼琴訓練的我們「總得有個譜」呀? 我的一個小經驗是,把歌譜放在一旁,甚至是把詩歌放在一旁,挑一個chord progression [e.g. In D Key, play Gmj7, F#m, Bm7, Em7, G, A7, D, 很好聽的呢], 自己一面彈,一面自由地隨心創作旋律,沒有了主旋律的限制, 你可能就會更自由一些了!



好了,就說這些,希望遲些還可以有時間寫寫其他有關司琴的題目

From Eugenia

2010年7月19日 星期一

淺談詩歌內容

好一段時間以前,寫了一篇有關選擇詩歌時在音律方面要考慮的東西。幾天前我在網上(約沙法敬拜團)看到一篇討論區的文章,是談詩歌內容的,很值得一讀,特在此分享,摘錄如下 (請按此連結) –

關於 markshia這篇文章講到: 彈琴就像看食譜做菜一樣,讓我聯想另一件事,跟大家分享。

最近我拿一片我很推薦的CD詩歌介紹給我朋友;聽完後問他心得,他說這CD很好,聽了很感動等等不錯的讚賞,不過後來他說的也提醒了我。他說:


「整張專輯講到歡迎聖靈、與主親密的同在,神知道我的心、瞭解我、醫治我;那種感覺真的很甜美;然而似乎缺少了什麼...」


他繼續說:「好像一整卷CD都是小菜,開胃菜,主菜好像還沒搬出來。」


我問他什麼是主菜,他說:「例如十字架、寶血、得勝、品格練淨、異象等等」


我思考了一下,我知道他說的是正確的,即時他對音樂技巧不懂很多,卻給我體驗和反省。


聖靈使用以前的福音詩歌,也使用現在的創作詩歌,我們這器皿(瓦器),能被神使用,真是恩典,數說不盡。


願神祝福看此文章的人

神愛我們,差祂的獨生子耶穌到世上,為我們的緣故被釘十架、受死、三天後復活,戰勝死亡,使我們罪得赦免,重新與神和好,並有天國的盼望 -- 這是我們信仰的核心(你記得「四個屬靈的原則」嗎?)。

我聽過弟兄姊妹說,【生命聖詩】好悶,歌詞與音又不夾(這是因為原本是用普通話唱的,因此用廣東話唱就會怪怪的),很難投入。【生命聖詩】年代久遠,在音樂風格上的確與我們日常接觸的音樂格格不入,但是,它豐富的內容是跨越時間的。如果你有留意,大部份的詩歌都有完整的訊息而且具有層次性 – 神的創造和偉大、神的慈愛和公義、我們的認罪、主耶穌犧牲的愛、復活得勝、我們立志跟隨主、永生的盼望等等。我覺得現代詩歌的歌詞內容比較集中,可能一首歌的重點只有一兩個,透過反覆頌唱而深入人心,這也沒有不對的地方,音律和風格上的現代化,也有助我們投入頌唱。但是,我覺得大家在挑選詩歌時也不妨多想一想:詩歌的內容是不是只有開胃菜?有足夠的主菜嗎?
(最後,請不要誤會,我不是說要大家在團契時領唱【生命聖詩】!)

By Eugenia

2010年3月24日 星期三

司琴給領詩的話

琴是敬拜小組的重要拍擋。司琴不是伴奏機器,在事奉的路上,我們也需要人的鼓勵、支持和體諒。我一步一步在司琴路上走過來,斗膽說也很明白司琴們的限制和需要。在此很想和領詩的弟兄姊妹分享一下,這是因為領詩的弟兄姊妹不一定有彈琴/樂器訓練的底子,有時候,一些「想當然」的東西,其實並非易事,甚至對司琴們做成大難題。因此,在此說明一下,好讓大家都「o易」住司琴們,讓他們在事奉路上多些支持、少些沮喪。

彈琴不是打字;司琴不是打字員

有些人以為:彈琴就是對著譜子按鍵,好像打字一般,熟手的司琴更是隨手就彈到,是不用練習的,因此多晚才選定詩歌及提供譜子也不要緊。大錯矣!!彈琴是需要手、耳、眼、腦、身體協調的複雜活動,而且發揮及創作的空間很大,因此,我們是需要時間去研究樂曲和練習的!!道理跟作任何工作一樣,要quality,就要時間和心機作事前準備。事實上,我們也希望彈出最合適的伴奏,以助會眾投入。如果很遲才開始練,是會帶給司琴不必要的壓力。而且別忘記:敬拜小組可能相約兩三次練習,司琴不但要出席練習,還要額外地在家練習!因此,較為理想的安排是,敬拜小組於週會前一星期選定要唱的詩歌,如做不到,應起碼在該星期三選定。

司琴不是歌譜庫,司琴不是作曲家

我明白,有時候我們聽過某些詩歌,覺得很好,卻只找到歌詞,沒有歌譜。我也明白,司琴多是有收集歌譜,或是有門路在網上找到歌譜。但請不要過份依賴司琴替你找譜,敬拜小組是有責任就選定的歌提供歌譜的。更不要要求司琴幫你寫譜 -司琴不是作曲家。有這麼多詩歌,請你選另一首吧!寫譜是非常花時間的,如果你的時間是寶貴的,請看別人的時間同樣寶貴。
談談什麼叫。常見的有:

(1)五線譜(包括主旋律及左右手伴奏的音符,可能附chord或不附chord);

(2)只有主旋律音符的五線譜,附有chord;

(3)數字譜,附有chord;

(4)「全chord譜」、沒有音符、連bar line也沒有。

由於大部分司琴都是有古典鋼琴的睇譜訓練,因此,我們最喜歡第一種(最好附chord, 否則較難練習)及第二種譜。第三種譜不是很方便,但習慣後也可以接受。第四種譜呢,是很常見,卻是最undesirable的,原因有下 –

(1) 由於沒有指明每個chord要彈多長(是半個小節?一個小節?一拍?)我們必須要熟悉主旋轉才可在正確的位置「落chord」,如果領詩的不太肯定主旋轉,又沒有MP3來參考,那麼,請選另一首吧!

(2) 網上download的「chord譜」不少屬有心人自行創作,質素參差,很多時配錯chord,或是chord標錯位。這就難為了司琴,怎樣彈也不像,還要苦苦思量該怎樣改正。

(3) 這些「chord譜」很多時是彈結他的人寫的。結他的伴奏多用掃chord或是fingering,和弦出來的音色比較模糊,因此就可以「混過去」 。鋼琴每粒音的聲音都比較「出」,因此,一旦和弦不對,聽去就很明顯。所以,錯chord的「結他chord譜」,在轉成彈琴時就很明顯(和很難聽)。此外,結他伴奏較多是「賣」節奏,和弦音色模糊,因此寫的chord多是簡單正接,少標了什麼sus, 7th, 9th, dim, b9等等的變化,但到了彈琴時,如我們只按和弦的1,3,5音,又實在是很寡,變不出什麼花樣來。

(4) 沒有音符和bar line, 落chord的位置就很難抓得準。如果詩歌是「正常地」在第一和第三拍重音,還不算難。但如果旋律中是有「搶板」的話(例如後一節的重拍移前至上一節的第四拍),就很容易搞不好節奏拍子和落chord的位置。「搶板」在快歌尤其常見,特別是在rock的英文詩歌。因此,個人認為「英文快歌chord譜」可說是最不受司琴們的歡迎。

說了這麼多有關「chord譜」的難點,是要告訴領詩們 – 如果你只能提供質素存疑的「chord譜」,而司琴苦著臉請你挑另一首有五線譜的歌,請你明白她/他的難處。如果司琴試著彈,卻與你的想像中的模樣差得多,請你明白她/他的難處。你「冇譜」,司琴也便「冇符」!如果實在是不能勉強,我還是那一句 – 可以挑另一首嗎?

司琴不是band

司琴不是band,我們只是one-man band!須知一首歌可分為節奏、和弦、旋律部分。一些樂器只能做節奏(例如鼓),一些則只能一時做一樣(如口琴,專長於旋轉,也可以做節奏及和弦,卻不能三樣同時做)。不同的樂器有不同的位份。鋼琴本來就是有優勢 -- 節奏、和弦、旋律均可以同時進行,而且音域廣闊。然而,鋼琴還是只有一座,手還是只有一對。有時領詩的弟兄姊妹把錄音室製作的詩歌錄音跟司琴的伴奏比較,便總是覺得欠了什麼:好像不夠奮興?不夠豐富?節奏不夠勁?音樂不夠柔和?那麼,領詩們必須理解「鋼琴不是band」的限制。鋼琴是可以盡量模仿錄音的style,但總是會有些限制。比方說,一些rock歌的節奏部分會有鼓及低音結他,結他兼做和弦和節奏,keyboard就做fill-in,整個音樂就很豐富。但是只有鋼琴一個,要同樣地豐富,就很考功夫了。

司琴需要你的鼓勵
彈伴奏,不是一蹴而至的。即使弟兄姊妹的古典鋼琴已有一定程度,要以簡譜自由創作伴奏,要在眾目眹眹下伴奏給大家唱歌,跟在家自己練習古典鋼琴是兩回事。司琴們的起步點、步速、學習的過程及經驗各異,有些剛起步,戰戰兢兢,有些已歷練多年,隨手拈來。我希望領詩們多給司琴鼓勵 – 一句「謝謝你噢」、「彈得很流暢呀」都可以為司琴加油,成為她/他們繼續努力的動力之一。如果司琴一面歉疚地跟你說:「不好意思,彈錯了」,請告訴他/她「不要緊,大家都聽不出來」。如果實在是糟糕,你們再想個說法吧…(盡了力就好…)

此外,在選歌時應顧及司琴的能力及信心。這不單是為了「o易」住司琴,也是為了更好的果效 – 還是那一句:大家都應盡力做,司琴也應不斷向難度挑戰,但真的做不到就別要勉強,以免事倍功半。
另外,對於一些老經驗的司琴,也不要以為她們不用練習,在最後關頭才選定詩歌。事實上,太遲選定詩歌,對敬拜小組的準備也是不好的。

我們都喜歡與能力高的人一起工作,覺得方便有效率,對於新人,往往是少了點耐性、多了點要求(不知這算不算是香港人的通病)。但是別忘記,我們的敬拜不是「工作」,我們的著眼點不是「人看為好的」音樂和歌聲。不要因為追求音樂和歌聲的質素,而絆倒了弟兄姊妹。今天,神可以透過你小小的鼓勵,去祝福和造就別人的成長,你不知道,有一天,神要怎樣用她/他。

By Eugenia

2010年3月18日 星期四

司琴給司琴的話

前言:這是一篇寫了很久很久才完成的分享文章 – 始於2009年9月提摩太司琴聚會之後,終於在2010年3月寫畢。因此內文有關時間的提述可能不準確。

  知不覺,我在提摩太團幫手領詩和當司琴已有數年了,領詩和司琴是相關但又不同的事奉,很難說得上哪一樣較為喜歡。然而,當司琴的準備和付出,一定是較為多的。很想藉此機會和大家分享一下當司琴的歷程和感受,藉此鼓勵一下現職和未來的司琴。

我的司琴路
和很多人相似的是,我也是自小學琴。從前我練琴的態度是:可以向老師交代到 「有練過」 便算,到中六時考7級,剛好合格,之後便放下了。

我在2000年時參加北宣的馬其頓團時,覺得當時司琴的姊妹真了不起:明明只得那麼一行音符(甚至只有chord),怎生變出這麼多東西?真是有夠神奇。心裡羨慕,卻只怪自己早年不努力,根底不好,是只有羨慕的份兒了…

後來,一位姊妹告訴我:伴奏是有竅門,是有得的學的!於是,在2003年,我開始在一個音樂中心學和弦伴奏。我也沒有想過要在團契當司琴,只要在家裡可自彈自唱就心滿意足了。當時的老師也有鼓勵我試試在團契幫手,但我就是怕,只在逼不得已的情況下(例如沒有其他幫手)和大量練習後才敢(肯)出場。現在回想起來,如果早一些大膽點兒出場,也許當時的進步會更快。我學了約兩年,覺得再沒什麼進步,心想:也許只能如此了,只怪我的根底不好呀…就停了學,「改行」學結他。但有時候,也有人找我彈彈兒童主日學,在此謹多謝Saga為我提供一個壓力少的出場機會。

後來,約拿單團拆出了提摩太團,一些老經驗的司琴也分在兩個團契,新的提摩太團公開招募司琴,我也忘記為什麼有膽子報名(一定是 「神推」!),總之就是報了! 要出場就有壓力,就拼命練,就努力想怎麼樣彈效果更好。更多的出場經驗,就更體會「人誰無錯」 (最要緊的是不要 「彈斷」!), 心情放鬆些,又彈得順一些。印象很深的是,有一次彈畢,導師問我: 「你好像彈得比以前好,是不是在學琴? 」 我有些意外,因為我當時已停了學琴,原來,實戰對我進步的影響是更大的!這是為什麼我常常鼓勵弟兄姊妹:不要怕彈得不好而不出場!因為出場的經驗實在是很寶貴,且是沒有substitute的!

我雖然沒有學琴,但一直有彈琴,也收集很多歌譜,因為我就是喜歡自彈自唱,那是我和神的一個相處時間。之後的一個轉捩點,是大約一年多前去教會司琴培訓中心(Church Pianist Training Centre, CPTC)上有關配chord的課程,老師講解有關和弦的樂理和一些彈奏竅門,是我前所未聞的,音樂的世界的確是浩瀚無邊際的!2008年9月,我再開始學琴,現在,我對每一個學琴的星期六都充滿期待!

分享了這麼多,我最想說的是: 我以前從來沒有想過自己可以當司琴,我以前也沒有想過自己可以彈到今天的程度。但神是這麼地祝福和使用我。到今天,我覺得還有很多很多東西未學,我盡量不去與人比較,只問自己,今年是不是比去年好了?去年是不是比前年好了?神給我的「他連得」(talent),是否有好好用來榮耀祂? 我不知道神給我的「他連得」到底有多少,但我會盡力去探索有多少,又或者,神會按情況給我加增!

葉錫安先生的勉勵

早幾個月前參加了CPTC的一個workshop,中心的總監(也是創辦人)葉錫安先生有幾句的分享很觸動我,他說: 「如果你彈/學琴是為了人的緣故,為了滿足做司琴的事奉,遲早是會枯乾 (get dry)。」 有點玄是不是? 我自己對這話的理解和感受是:如果你的學習和練習是為著在事奉上滿足人的需要,你早晚是會累,會失去熱心的。但如果你的學習和練習是為著榮耀讚美神的緣故,你會有一種持續的動力和熱情 – 因為你是以神為樂,不是以人為本。無疑,團契需要司琴,出場需要練習,這些都是進步的動力,但我更喜愛的是和弟兄姊妹練詩後的喜樂,在發掘到新彈法的喜悅,最最重要的是 – 在彈奏時感受詩歌給我的感動。有些時候,我沒有練習要交給老師的「功課」,卻反覆彈奏一兩首當晚特別有感動的詩歌,以致於夜深,還有一些 「不捨得去睡」的感覺。回想我在中學時代學琴,這等情況從未發生過,那個時候,是在數算:練了也有30分鐘,可以收工了吧…。我想,葉先生這番話,不只適用於司琴的事奉,也同樣適用於其他事奉崗位 -- 要定睛在神身上,不要定睛在人的讚美/肯定上。

葉先生也分享了彈琴的三個 「度」 – 深度,進度,程度。 他說:當司琴先要有「深度」,即是正確的事奉心態和良好的靈命。有了 「深度」。再在學習中追求 「進度」, 之後自然就有 「程度」了。我對這番話也深以為然。

對進度的追求

這幾年來,我對追求「進度」 的最大體會是 –

(1) Challenge yourself!
有時我們對某些伴奏的彈法已經很掌握了, 覺得也算夠用了, 就很容易彈來彈去都是一個樣子 – 歌曲雖然不同,彈法卻還是一樣,別人聽去還可以, 自己卻也覺得有點膩, 但又不知道怎麼可以變個樣兒,有沒有同感?

其實,沒有新的刺激,的確很難有新東西,以下再說可以在哪找新東西。第一首要的是,不要低估自己,我們就是在挑戰自己中進步。記得早些時候,團契週會講論leadership,講員引述了一句 “ A man’s reach should exceed his grasp”, 道理也是一樣。

(2) 求 「精」
我以前學琴的老師都很易讓我「過」,教一首歌,彈得也算流暢也就可以了。一年前再學琴,新的老師在很「小」的地方也會挑出來 – chord 走掉了第3音,要彈的7th漏掉了,走了1/16拍,不夠拍,撞音了…有一次他跟我說:音樂是一門藝術,不仔細就不是藝術了。且勿論藝術是不是一定要仔細,但這話卻對我有很大提醒。有些弟兄姊妹也知道,我的工作涉及很多文字工作,我對錯別字,格式等要求很嚴格,真是多了一個space都能找出來,可我為什麼在彈琴上這麼 「求其」? 我也記得在youtube上聽到一位著名鋼琴教育家的一句話: It is the small things that make a big difference。 所以, 不要「求其」, 要求 「精」!

(3) 勤!
"Practice makes perfect" 這句話是舊,卻又何其真實!前陣子得獎的紀錄片「音樂人生」, 主角KJ Wong才華橫溢,被冠以「天才」,但他卻說:「不要叫我天才,因為你不知道我所付出的。」 當然,司琴並不是要做音樂天才,但要求進步,練習不但要「精」,還要多且廣 -- 「多」是指長時間的練習,「廣」是指廣泛多種類的材料。

想變?

好,再稍稍分享一下如何找新刺激 -

(1)學
如果你有點心急而又有金錢時間,最直接的方法是學琴,進步最快最多。但找對老師是非常重要的,會事半功倍!另外,不要介意一定要學彈詩歌,你可以學彈pop, jazz, 有關的技巧可一樣適用於彈詩歌。事實上,商業化的流行曲往往較教會詩歌更sophisticate (因為要賣錢嘛),在音樂上有更多值得學習的地方。
(2)聽
大量、廣泛且仔細地聽!CD內的音樂都是經過精心編排,你可以留意他們用什麼melodic lines 來做 fill-in, 節奏的運用,樂器的配搭,段落的轉折等。有心機的話,模仿一下,寫一下"豆豉"。 到要用時,就"不會吟詩也會偷" - 偷橋是也。同樣地,不用限制自己聽的音樂必須是詩歌。

另外,你也可以留意一下別的司琴如何處理詩歌,不過不要太分心,把敬拜時間變成學琴時間。

(3)問
有機會與其他司琴合作時,不妨多交流一下如何處理樂曲-使用什麼pattern?如何在進入chorus時把氣氛推上,如何轉接repeat chorus? 默想彈什麼好? 在交流中互相學習。

(4)練
這裡提的「練」不是「見chord隨手彈伴奏」那種彈法,而是「睇譜逐粒豆豉彈」的練習!基本上,學古典鋼琴的人必經這種「睇譜逐粒豆豉彈」的訓練,曾幾何時,我對著A, B, C, D (chord)的譜O咀, 但掌握了彈chord後,就不再睇豆豉譜,甚至有些抗拒沒有標chord的譜,原因很簡單 - 捨難取易。 「睇譜逐粒豆豉彈」是很花時間練的!但是,近一年來,我挑了一些讚美之泉的伴奏譜(即是書最後面的全譜)來彈,發現有很多益處 -

(a) 學習編排-歌曲的情緒有起伏(很多時由平靜而入到chorus變激昂),譜子就清楚表達如何彈奏這些變化,你可以套用在其他歌上;

(b) 彈伴奏久了,你可能會跌入一種規律,用的都是同一種彈法,而且多是很舒服順手的彈法。按譜子練可以挑戰自己超過這規律,彈些自己平時不會「順手彈到」的pattern/彈法,並把它們吸收成為日後的「順手彈」。

結語

變幻原是永恆,而神總是有豐富的供應。數年前拆出了提摩太團,造就了幾位新加入的司琴。今天,她們都一個一個地成為阿太(甚至是阿媽) 。相信不久將來,提摩太團也會「開枝散葉」,拆出夫婦小組/團契。我們的團契當中應該有不少有懂得彈琴的弟兄姊妹還沒有站出來,我衷心希望更多的弟兄姊妹會有感動,大膽踏出來作司琴的服事 – 不是單為滿足團契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在事奉中因敬拜神而喜樂,並與其他弟兄姊妹一起經歷成長。

我希望稍後再寫「司琴給領詩的話」,與負責領詩的弟兄姊妹分享一下司琴的限制,以促進雙方有更好的了解及合作。

2010年1月11日 星期一

親愛的提摩太團契的弟兄姊妹,
新年蒙恩!
感謝神! 在2010年有26位弟兄姊妹分成6個小組並有7位司琴幫忙領詩敬拜.
現在, 2010年的敬拜領詩小組名單已編好. 希望大家彼此能互相效力, 善用各人的恩賜, 為主獻上最好的活祭.

2010年分組如下:
Team A: Joey Wan, Wesley, Wien, Gian CHOI, Hoi
Team B: Shirley KWAN, Peter CHAN, Willian LOO, Emily FONG, Jean LAU
Team C: Florence YIK, Audrey FAN, Herman LUK, Gregory SY, Sally PANG
Team D: Mark LEUNG, Dave CHAN, Karty CHAN, Rina LAM
Team E: Karl LEE, Margarita HO, Wenda, Gwendoline
Team F: Celine CHAN, Eugenia CHUNG, Rita, Kenneth YUEN

另有7位司琴: Eugenia, Florence, Jan, Ritta, Shelly, Suly and Wendy.

以下是一些有用的連結:
UPDATED Roster:
http://spreadsheets.google.com/ccc?key=0Arf4lyrs4S5GcEJ5dVJ0T0RSUHJhVml3NEZRZk1vV1E&hl=en

天天讚美主 blog (十分有用!!! 內有許多有用資料!) [Please Bookmark it!]
http://timtimpraise thelord.blogspot .com/


帶領敬拜讚美須知

詩歌的揀選與編排的Tips

願神賜福並加力予各人的事奉. 以馬內利.

主內✞,
Gwendoline, Leon and Jan
coordinators of singspiration 2010 ♫♪♬♩

2009年12月16日 星期三

We are the Reason

聖誕將至,在此向大家推介一首聖誕詩歌 - We are the Reason.

第一次接觸這首歌,是因為教會去年的報佳音(但我是無份去報的 ;-p),當中有首歌叫 "是因為愛",其實就是We are the Reason的中文版. 去年就已經想跟大家介紹,但在youtube 找不到,今年卻找到很多版本.

詩歌開首是這樣寫的:
童年時總期待著聖誕節的早上 -- 因為期待著收禮物.很有共鳴是不是?
詩歌繼續說: 我們並沒有想到,神已經為我們準備了最好的禮物, 就是祂的獨生子

詩歌的歌詞很感動我,它提醒我們,耶穌為了愛我們而來到世上,受苦,釘死,為我們付出了祂的所有(連命也不要了,不是所有是什麼?) He gave all He could give, To show us the reason to live.

主為了愛你而死,你有沒有為祂而活?

祝願大家有個快樂,充滿主愛的聖誕節!

在這個聖誕節,
讓我們記念主的生,也記念祂的死,
讓我們高興地收禮物送禮物,也熱切地想起神給我們的福音大禮,並多多地轉送給人.




As little children, We would dream of Christmas morn
Of all the gifts and toys, We knew we'd find
But we never realized, A baby born one blessed night
Gave us the greatest gift of our lives

We were the reason, That He gave His life
We were the reason, That He suffered and died
To a world that was lost, He gave all He could give
To show us the reason to live

As the years went by, We learned more about gifts
The giving of ourselves, And what that means
On a dark and cloudy day A man hung crying in the rain
All because of love, all because of love

I've finally found the reason for living
It's in giving every part of my heart to Him
In all that I do every word that I say
I'll be giving my all just for Him, for Him

He is my reason to live!

Written by David Meece in 1980



From Eugenia